2019-09-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是70年前的中国:5.4亿人口,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几个识字的人……
这是今天的中国: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奇迹……
70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教育是共和国发展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70年筚路蓝缕的奋斗,中国教育从追赶者逐渐成为并跑者乃至引领者,教育发展的巨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是全世界瞩目的奇迹!
一、辉煌,这是属于中国的教育辉煌
70年来,教育事业与共和国成长同频共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这个令世界感叹的辉煌成就,我们可以用数字来勾勒出它的一个侧影。
这个辉煌成就,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2001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用的时间,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法国的六分之一。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即将跨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这个辉煌成就,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匮乏。“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而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缺口达15万;整个“一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201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70年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亿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在全球的排名位次整体大幅前移,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教育大发展,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了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这个辉煌成就,是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仅为93万人,2018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教师待遇得到有力保障,教师工资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倒数后三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国十九大行业排名第七位;启动乡村教师队伍支持等计划,300万乡村教师因此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70年教师队伍建设支撑起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瞄准教育发展短板,大力推动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改薄、教育脱贫攻坚等重大工程项目,截至2019年3月,全国2717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占全国总县数的92.7%;学生资助实现了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2018年全国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亿人次。
这个辉煌成就,是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快速提升。
1950年,中国恢复招收来华留学生和派出留学生,当年共招收了33名来华留学生,派出了35人出国留学。2018年,来华留学人数达49.2万人,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从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中的表现优异,到正式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员,再到发达国家开始引入中国的教材、学习中国的经验,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截至2018年,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2385个,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相继成立,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经常性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中国语言、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重要桥梁、重要纽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被称为“PISA之父”的安德列亚斯·施莱歇尔感慨地说:“PISA2012数据结果显示,中国上海10%处境最不利的15岁孩子的数学成绩比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10%处境最具优势的孩子还要好。”
二、铸就辉煌的力量,源自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天上不会掉馅饼。
中国教育70年之所以如此辉煌灿烂,成功的经验在于: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无比的优势和巨大的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特色。
这是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之路。70年来,我们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靠什么?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我们才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才凝聚起亿万人心、汇聚起磅礴力量,中国教育才攻破了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这是一条立德树人之路。70年来,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下功夫,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旗帜鲜明地在大中小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每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立德树人的教育自觉,中国教育道路才越走越宽广。
这是一条优先发展之路。70年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理性自觉。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的是教育,成就的是国家整体崛起。
这是一条坚持人民立场之路。70年来,中国教育成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这背后都写着4个大字:“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独特优势。教育的一切努力都围绕人民,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了坚实保障。
这是一条奠基民族复兴之路。70年来,教育一直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教育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70年来,中国教育一方面大力促进公平,一方面努力提高质量,逐渐形成了以素质教育等为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教学风格、实践智慧。它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把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奋力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70年来,教育与国家同心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是在服务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70载雄关漫道,70载风雨兼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在不断摸索中逐渐走向成熟的。
让我们首先回到这条道路的起始阶段。1949—1966年,那是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期,一切都在艰难中起步。
——建章立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定下了教育发展的基调。此后的十几年间,我国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大、中、小学三个全日制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促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健康发展。
——扫除文盲,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有这样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1952年8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短跑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这是当时扫盲运动的一个缩影。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49—1964年,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院系调整,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模糊。1952—1955年,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机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高校基本能够适应国家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
1966年“文革”爆发,教育发展遭受严重挫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期。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出国留学、尊师重教……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改变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逐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驶入了快车道,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体制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教育体制问题日益凸显。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滞,并且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
——“两基”攻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初,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在新闻媒体上刊登,生活在安徽贫困山区的小女孩苏明娟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震撼和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教育贫困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把实现“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实现“两基”,经过15年艰苦奋斗,到2000年,中国在世界9个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此后,从实现“两基”攻坚战略目标,到努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增速提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进程。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调查,在全国7.06亿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8%。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逐步提升,2019年预计将突破50%……而随着“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创新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面对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创新教育问题。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教材、教学和教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推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新的轨道。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步入成熟稳定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两个大计”为新时代教育标注了战略高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教育作为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大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成功搭建,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由“立柱架梁”进入“内部装修”的新阶段。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接连发布,针对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这个“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无比重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时代教育必须答好的命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近年来,从大学到中小学,思政课被摆在了突出建设的位置,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让孩子们从小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走进校园;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小学、初中全部使用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识。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方针,更是深刻解答了“三个培养人”的问题。从此,中国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愈加清晰。
——“九个坚持”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历史进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四、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70年来,中国教育之所以能够以坚定的航向破浪前进,关键在于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向人民群众敞开教育普及大门,努力保障全民受教育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新中国教育方针中最重要的内容。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6年,我国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2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和之后强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持久的指导作用,标志着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中国迈向“富起来”的新时期,开启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新探索。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这一根本任务的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也随之发展并逐步完善。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提出,体现了教育新思维,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不断完善,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的两个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并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强调要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并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写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这是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人民性”的明确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不断向人民聚焦:教育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答案只有“人民”!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强起来”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根基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试金石,努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不断弥补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必然是新中国70年教育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教育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安定、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千秋基业。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我们党为人民的赤子之心、奉献之情、奋斗之意。
五、面向未来,坚定教育自信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底气和精神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70年教育发展之路,是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之路,也是坚持“四个自信”、坚定教育自信之路。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乃文化传承创新之基,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涵。70年的伟大历程告诉我们,要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定教育自信。
有底气方有自信。教育自信的底气从哪里来?
底气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力量。历史是道路的源头。中国道路的旺盛生命力得益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有着深广的文化心理基础;孔子等先圣先贤的许多教育思想及实践,至今仍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70年来,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创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探索和实践了社会主义教育,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70年辉煌教育之路,铸就了坚实的中国教育自信!
底气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指引。理论是自信的根基。70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吸收一切世界文明成果和教育经验,扎根中国教育鲜活实践,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道路、模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底气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70年来,我们从迅速完成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到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从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优势日益凸显:构建起基本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破解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世界性历史性难题,现在正向“大国办强教育”挺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中国教育的进步,正视中国制度的优势,欣赏中国教育的智慧,吸纳中国教育的经验。
底气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文化自觉。提高国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精神,根本在教育。一个人的政治认同、文化信仰、理想追求,往往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宽广,关键在于我们坚定了“四个自信”,焕发了教育自信。教育自信的关键,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立场,激发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70年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离不开教育的教化,离不开中国教育培养的一代又一代有中国骨气、中国灵魂的人才的无私奉献。正是千千万万由中国教育培养的,对中华大地爱得深沉、把青春才华乃至生命奉献给祖国的优秀人才,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一曲曲壮歌。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树立教育自信,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教育开放立场,融通中外,向一切先进文明学习。70年来,中国教育向苏联学习,向美国学习……自觉地做世界上一切先进经验的“学生”,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的教育强起来,让我们的教育为中国的崛起奠基!
回首70年光辉成就,心潮澎湃;展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豪情万丈。面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变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钟曜平)